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江苏中部黄海之滨的湿地滩涂,总面积7.8万公顷。这里港叉纵横,海天相接,盐蒿遍野,芦苇遮天,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自由栖息着麋鹿、丹顶鹤、牙獐等400多个动物家族,生长着近500种海边植物,是一所天然的海滨博物馆。
1986年8月,林业部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从英国伦敦的七家动物园引种39头麋鹿到保护区,经过10年的努力,使麋鹿种群发展到268头,在麋鹿的回归引种、人工驯养繁殖和野化上取得了重大进展。除了主要保护对象麋鹿外,保护区内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大天鹅、河鹿等19种,属于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鸟类有95种,为候鸟重要越冬地之一。大丰麋鹿保护区的建立,不仅对麋鹿的回归引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对中国其它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人工驯养繁殖和回归自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新中国诞生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多次呼吁,“让麋鹿回归故乡野生放养”,并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倡议。本世纪60至80年代。大丰沿海陆续出土了麋鹿的骨铬,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经过大量的考证,确认包括大丰在内的苏北南部沿海是麋鹿的故乡。
1985年5月,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会同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英国伦敦动物学会的官员和专家来大丰市沿海考察,选定了川东港以南的一片黄海冲积平原沼泽地,认为这里河海港汊碗蜒交错,盐土沼泽星罗棋布,裸地、草地、芦苇、蒲荡、竹园以及刺槐林,展现了海边的原始风貌。而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是麋鹿最理想的放养地。于是,由国家林业部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合作,并由林业部与江苏省农业厅出资300多万元,共同建立了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
1986年8月13日,39头麋鹿从英国伦敦装箱起飞,国家林业部自然保护司动物保护处处长、江苏省农业厅林业局局长以及大丰县多管局负责人去上海接运到大丰。把它们放入麋鹿自然保护区内。保护区的建立,使麋鹿结束了近一个世纪的海外漂泊生涯,开始它的回归故乡,重返大自然的新生活。多年来,经过科技人员精心观察和饲养,逐步掌握了麋鹿的发情、交配、产仔、脱角、生茸、换毛、觅食等生理行为和活动规律,以及鹿体的麻醉保安技术和各种疾病的有效防治措施,使阔别祖国近百年的“海外赤子”, 每年以22.7%的速度迅猛递增,其繁殖速度和成活率均居世界前列,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群。在保护区内除了麋鹿之外,被国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还有丹顶鹤、白鹤、震丹雅雀和二级保护动物豹猫、赤腹鹰,牙獐等20多种,其中震丹雅雀被列入世界濒临绝灭动物红皮书。保护区内还有其它留鸟、候鸟180多种,木本植物90多种和草本植物175种。1997年,国务院批准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麋鹿:
麋鹿,属于鹿科,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又称“四不像”,是中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它善于游泳,再加上宽大的四蹄,非常适合在泥泞的树林沼泽地带寻觅青草、树叶和水生植物等。
麋鹿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有时到海中衔食海藻。体长达两米,重300千克。曾经广布于东亚地区。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元朝时,为了以供游猎,残余的麋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到19世纪时,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在西方发现后不久被八国联军捕捉并从此在中国消失。值得庆幸的是,英国的十一世贝福特公爵花重金收养了世界仅存的18头麋鹿,放养在他的乌邦寺庄园中。
在世界动物保护组织的协调下,英国政府决定无偿向中国提供种群,使麋鹿回归家乡。1985年提供22只,放养到原皇家猎苑,北京大兴区南海子,并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986年又提供39只,在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养。1987年又提供18只。回归后的麋鹿繁殖相当快,1994年中国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成立第三个麋鹿保护区,从大丰迁来64只。目前在中国的麋鹿总数已经繁殖达1320头。但仍然是一个濒危物种。全世界也没有超过2000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