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楼是古代为了把守城池,了望地形,建筑在城门上的驻兵台。北京城楼的建筑以著名的天安门城楼为典型。
天安门原为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初称承天门。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而改名天安门,含“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至今已有570多年历史。
天安门城楼建筑在巨大条石砌成的须弥座式城台上,造型庄重浑厚,宏伟典雅,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城楼很高,在高大的暗红色城墙中辟有五个券洞门。城台上的大殿宽九楹,进深五楹,象征封建帝王的“九五”至尊。大殿为重檐歇山式,朱墙黄琉璃瓦顶。南面设有菱花隔扇门36页,殿内外立有直径2米的巨柱60根,天花、斗拱、梁枋等处绘满了最高等级的双龙和玺彩画,极为精美壮观。
登上城楼远眺,广场周围景观尽收眼底,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今天的天安门城楼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