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 阳 腔  
  返回首页  
 
 

  弋阳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它源于南戏,产生于弋阳,形成于元末明初。
  弋阳位于赣东北的信江中游,旧属广信府,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开始置县,地处闽、浙、皖、赣的交通要道,素有江东望镇之誉。南宋中期,勃兴于浙江的南戏,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以佛道故事为核心,融南曲戏文与当地音乐于其间,“辗转改益”,于元末明初孳乳出一种新的地方剧种,时称弋阳腔。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四大声腔。
  弋阳腔诞生以后,即以其“杜撰百端”的连台大戏与“错用乡语”的艺术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至明嘉靖年间,向着北京、南京、湖南、广东、福建、安徽迅猛发展,达到高峰。并以其为首,在全国各地组成了庞大的高腔体系,影响着南北十三个省四十几个声腔剧种,推动着中国地方民间戏曲的发展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弋阳腔受到高度重视,1953年省文化厅创办了江西省弋阳腔演员训练班,培养新中国第一代弋阳腔子弟;1958年,在弋阳腔发源地——弋阳县组建了弋阳腔专业剧团;1959年,弋阳腔新剧《还魂记》在庐山为中央领导演出,获得毛主席“美秀娇甜”的高度赞誉。
  近二十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弋阳腔的传承步入困境,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二OO四年四月,弋阳腔被文化部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省、市等有关部门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弋阳腔实施保护,特别是弋阳腔的发源地——弋阳县,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保护方案,核发了保护工作经费,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中国弋阳腔(高腔)学术研讨会”,培训了演员,恢复组建了剧团,为弋阳腔的保护传承做了大量力所能及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弋阳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它对中国戏曲尤其是中国地方戏曲发展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它延绵至今,虽有兴衰,但始终不绝,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是不可多的文化遗产。
声腔的特点:
  弋阳腔的唱腔结构、伴奏及行当与余姚腔、昆山腔、海盐腔基本一样。据清·李调元的《剧话》:“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由此可知,弋阳腔又通称为高腔。弋阳腔又有徒歌、帮腔、滚调等演唱形式,配以锣鼓,气氛热烈,它的粗犷、豪放、激越、明快的特点,深受广大劳动群众的欢迎。
  弋阳腔的角色分为小生、正生、老生、二花、三花、小旦、正旦、老旦等行,其唱腔结构最初采用曲牌联套体,演出时仅辅以锣鼓而不用管弦伴奏,演员一人演唱,数人接腔,形成极富特点的“徒歌、帮腔”演唱方式,明代中叶又发展出打破曲牌联套体制的滚调,进一步增强了声腔音乐的戏剧性和表现力。在广泛流播的过程中,弋阳腔繁衍出多种变体,由此形成高腔体系,对南北各地的四十几个声腔剧种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地方民间戏曲的发展进程。弋阳腔显著特色是“一唱众和”,以打击乐和丝、竹、弦、管等乐器配乐伴奏,唱腔可塑性大、声调高亢,既具南方温柔敦厚之雅韵,又兼北方慷慨激昂之气质。
  弋阳腔剧目分连台大戏和传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三国传》、《水浒传》、《岳飞传》、《目连传》、《封神传》等,后者包括《青梅会》、《古城会》、《定天山》、《金貂记》、《珍珠记》、《卖水记》等。

  弋阳腔产生后的400多年里,在中国衍生出一个庞大奇丽的高腔体系。北京、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等十多个省市的高腔剧种都源于弋阳腔或深受弋阳腔影响。弋阳腔对京剧、湘剧、川剧、秦腔等四十四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因此弋阳腔也被称为是中国
高腔戏曲的鼻祖,被誉为中国四大声腔之首。后来昆山腔中国风行,将海盐腔和余姚腔取而代之,但最早的弋阳腔仍在与之齐头并进。在当时中国舞台上,为人所推崇的“雅音”昆山腔和所谓的“俗唱”弋阳腔,形成了戏曲界著名的“剧坛两大盟主”、“南昆北弋”的局面。

 
 

 
苏ICP备2022021317号   E-Mail:hzmyc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