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 狮  
  返回首页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舞狮历史久远, 《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舞狮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舞狮的生动描写。现存舞狮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
  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 装扮成狮子的样子, 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 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 都喜欢打锣打鼓, 舞狮助庆。
  舞狮亦跟随着华人移居海外而闻名世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相当盛行舞狮。聚居欧美的海外华人亦组成不少醒狮会,每年的春节或重大喜庆, 他们都会在世界各地舞狮庆祝。
  舞狮还代表欢乐,代表幸福,代表人们心中的祝福,是生活美好的象征!
  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将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未舞看起来已经是维肖维妙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
  河北是北狮的发祥地。徐水县北里村狮子会创建于1925年,以民间花会形式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以迅速发展。 徐水舞狮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和春季寺庙法会期间,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另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引狮郎在整个舞狮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动作。引狮郎与狮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狮的一个重要特征。徐水舞狮的基本特征是外形夸张,狮头圆大,眼睛灵动,大嘴张合有度,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表演时能模仿真狮子的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等动作,形态逼真,还能展示“耍长凳”、“梅花桩”、“跳桩”、“隔桩跳”、“亮搬造型”、“360度拧弯”、“独立单桩跳”、“前空翻二级下桩”、“后空翻下桩”等高难度技巧。
  徐水舞狮在中国民间艺术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1953年,曾到首都北京参加中国民间艺术汇演,并代表国家多次出访演出。曾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比赛中获一等奖。河北省杂技家协会于2001年10月正式命名北里村为“杂技舞狮之乡”。目前,由于舞狮道具昂贵、培养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舞狮面临传承危机,亟待有关部门加以抢救、扶持。
  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严格来说,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会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传统上,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不同,舞法亦跟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
  南师的舞动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寳、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舞者透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故此南狮讲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狮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当中“采青”最为常见。相传“采青”原来是有“反清复明”之意,现时一般是取其意头,有“生猛”,生意兴隆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 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 或者过梅花椿(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椿)等等。
  舞南狮时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舞南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舞狮之前通常还会举行“点睛”仪式。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上,象征给予生命。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
  南狮的狮头:
  南狮的狮头一般上可分为鹤山装狮和佛山装狮。佛山装狮的狮头较大而圆,额位宽而有势,嘴较平阔;而鹤山装狮的狮头较扁而长,嘴突出如鸭嘴状,因此内行人又称之为“鸭嘴狮”。传统上,南狮狮头造型上有“刘备狮”、“关羽狮”、“张飞狮”之分。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不同,舞法亦根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
  南狮舞法:
  南师的舞动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宝、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舞者透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故此南狮讲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狮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当中“采青”最为常见。相传“采青”原来是有“反清复明”之意,现时一般是取其意头,有“生猛”,生意兴隆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或者过梅花椿(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椿)等等。
  舞南狮时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传统上,在舞南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舞狮之前通常还会举行“点睛”仪式。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上,象征给予生命。
  南狮比赛:
  南狮比赛种类可分为高椿狮艺竞赛和传统狮艺竞赛,其中较主流的为高椿狮艺的比赛。马来西亚、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美国等地,每年都会举办世界性的醒狮大赛。而较有著名的国际比赛有两年一度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云顶世界狮王争霸赛。
   “中国醒狮之乡”——广东省湛江市遂溪
  遂溪醒狮属于南狮,享有醒狮之乡之美誉,曾代表中国出访多个国家。 并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醒狮表演特约嘉宾。

 
 

 
苏ICP备2022021317号   E-Mail:hzmycm@126.com